在亚冠精英联赛首轮的赛场上,申花客场 1-2 不敌韩国球队江原 FC,遭遇 “开门黑”。这一结果,犹如一记警钟,不仅敲醒了申花,更引发了整个中国足坛对于自身实力与亚冠赛事价值的深刻反思。
申花此役在阵容上做出了大幅轮换,马纳法、阿马杜、李可、蒋圣龙等主力缺席,特谢拉成为单外援首发。从战术意图来看,主帅斯卢茨基或许希望在亚冠与中超之间寻求平衡,为联赛保留实力。毕竟,上赛季申花在亚冠发力后,联赛争冠主动权旁落的教训仍历历在目。但从比赛进程看,这一策略效果不佳。上半场,申花凭借特谢拉的世界波取得领先,可下半场风云突变。江原 FC 加强攻势,9 分钟内由洪喆和具本哲连入两球完成逆转。申花在射门次数、控球率等关键数据上均处于下风,全场仅 2 次射门,远低于江原 FC 的 11 次。
这不禁让人思考:申花的轮换,究竟是主动求变,还是无奈之举?媒体人陆洋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假设:江原 FC 是否早已洞悉申花的残阵,从而针对性地进行轮换,以半主力阵容便轻松应对?若真是如此,那双方的实力差距,恐怕比比分显示的更为悬殊。江原 FC 虽也面临双线作战压力,但其国内联赛竞争压力相对较小,在亚冠主场面对申花时,显然更具底气。这一对比,凸显出中超球队在应对双线作战时的艰难处境,以及与韩日球队在阵容厚度、战术储备上的差距。

再将目光放远,韩日足球近年来在国际赛场的崛起,与其球员大量留洋欧洲密切相关。截至 2025 年 8 月,韩日两国合计 29 人留洋欧洲,且多为 23 岁以下的潜力新星。韩国的朴升洙、尹棹泳等年轻球员,凭借出色表现登陆英超、荷甲;日本更是 “广撒网”,今夏 J1 和 J2 联赛为欧洲联赛输送了 22 名新面孔。这些球员在欧洲顶级联赛中,接受高水平教练指导,与世界级球星同场竞技,不断打磨技术、提升战术素养。反观中国足球,在欧洲五大联赛已 “查无此人”,留洋之路愈发艰难。
韩日对亚冠前半段的 “轻视”,实则是建立在其强大的足球底蕴之上。他们的顶级球员在欧冠、欧联等赛事中积累经验,亚冠更多是年轻球员锻炼的舞台。而对于中国球员而言,亚冠却是本土优秀球员能够参与的最高水平赛事。以申花为例,队中的年轻球员如吴启鹏、王世龙等,虽在本场比赛中获得出场机会,可与江原 FC 的年轻球员相比,在比赛经验、技术运用上仍显稚嫩。但正是这样的比赛,对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。倘若中国球队不珍惜亚冠机会,随意轮换、消极对待,无疑是浪费了提升本土球员实力的宝贵契机。
回顾往昔,中超球队在亚冠赛场并非毫无亮点。2024 - 2025 赛季,申花也曾在亚冠赛场有过精彩表现,击败过浦项铁人等强队。但如今的 “开门黑”,再次将中国足球的问题暴露无遗。在国内联赛竞争日益激烈、外援政策不断调整的背景下,中国球员在亚冠赛场上的锻炼机会愈发珍贵。他们需要在与亚洲强队的对抗中,积累经验、提升自信,为未来国足在国际赛场的表现奠定基础。
申花的这场失利,不应只是一场比赛的遗憾,更应成为中国足球反思与奋进的起点。中超球队需重新审视亚冠的价值,合理调配资源,让球员在亚冠赛场上得到充分锻炼。同时,中国足球也应加快推动球员留洋进程,学习韩日模式,让更多优秀球员在欧洲赛场的熔炉中淬炼。只有这样,当我们再次站在亚冠、甚至世界杯的舞台上时,才不会因实力差距而望洋兴叹,而是能以自信之姿,与世界强队一较高下。